How much KK do you know?

2017/10/17 14:30
Jonathan 老師
分類: 發音

If you don’t know some kind of phonemic system like KK,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to improve your pronunciation or learn how to correctly pronounce new words without hearing them correctly spoken by someone else.

This is why it has been important for students in Taiwan to learn KK, and this is why the first thing we do in Teacher Sammy’s classes is teach KK and work on the pronunciation of each English sound.

How much KK do you remember?

幫助您改善發音的最佳工具是什麼呢?

2014/04/05 18:12
Jonathan 老師
分類: 發音

What is the best tool for improving your pronunciation?

幫助您改善發音的最佳工具是什麼呢?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tools a student can use to correct pronunciation issues is … a mirror.

對學生而言,修正發音問題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就是—鏡子。

There are sounds that often cause difficulty for our students. Many of these sounds, when properly made, produce distinctive mouth movements. Likewise, many of these sounds, when pronounced in common, incorrect ways also produce distinctive mouth movements.

有一些音對學生來說會有困難。這些音在發音正確時,會出現特殊嘴型。但同樣的,這些音在錯誤發音情況下,也會產生特殊嘴型。

For instance, many native Chinese speakers have difficulty with /m/ at the end of a word. It’s hard for them to produce a voiced sound that ends shortly after the lips come together. Some time in front of a mirror is all they need to train their mouths to close properly, or hear that they’ve prematurely stopped the air flow with a glottal or velar stop (blocking the air in the throat or with the back of the tongue) as I frequently see with the word, “from” (often pronounced like /frəŋ/ rather than /frʌm/).

舉例來說,許多華語人士在發字尾音 /m/ 時會有障礙。對他們來說,在閉上嘴唇之後還要發出有聲短音 /m/ 是困難的。華語人士必須花點時間照鏡子訓練自己 的嘴巴要正確 闔上,或是聽聽自己是否以聲門閉塞音或舌後塞音 (用喉嚨或舌根阻斷氣流) 過早阻斷氣流,以至於在嘴巴閉上前就已發出類似注音「ㄥ」的音,比如我發現 “from” 一字 就經常出現此情形 (較常被發音成 /frəŋ/,而不是/frʌm/)。

Likewise, understanding the subtle difference between /w/ and ˹ㄨ˼ (pinyin: /w/) is often much easier with the eyes than the ears.

同理,欲分辨 /w/ 音和 ˹ㄨ˼ 之間些微的不同,用眼睛觀察嘴型會比耳朵聆聽來的容易。

Or, for those students who have difficulty making the common approximation of /ʒ/, a mirror can help them see whether the front of their tongue is up to make the sound in the standard English way or down behind the lower teeth in the Chinese-like approximation.

另外,學生在試圖正確發出 /ʒ/ 這個音時常會出現的問題,鏡子能幫助他們看到自己在發此音時,舌頭前方是否如正確英語發音時上揚,還是在用不正確的華語發音模擬此音,而將舌頭放在下排牙齒後面。

It’s also useful for vowel sounds, particularly when the shape or movement of the tongue or mouth is the key to pronouncing, or mispronouncing, a sound. For instanc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ɔ/ and /ɑu/ is easy to see, but perhaps not so easy to hear.

鏡子在母音發音上也很有幫助,尤其是當某個音發音正確與否的關鍵取決於舌頭或嘴巴的形狀或動作時。例如 / ɔ / 音和 /ɑu/ 之間的不同,用眼睛觀察嘴型就很容易得知,但或許不是那麼容易聽得出來。

Whatever your difficulty, if you want to improve your pronunciation, your first tool should be a mirror.

不論您的發音問題為何,若您想要改善您的發音,第一個工具應當是鏡子。

為什麼要學KK音標?

2013/07/03 06:35
Sammy 老師
分類: 發音

有很多以英文為母語的外籍老師或是ABC、一些自認為英文很好、或真的沒依靠KK音標而把英文學好的人常對KK音標抱著嗤之以鼻的態度,甚至一昩地批評它的缺點,認為它是一套愚蠢的東西,根本沒有學習的必要。但是這些人看待KK音標的角度,類似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的想法,他們只是從自己學習的經驗去判定,認為自己沒有學過也一樣學會或學好英文,因此「全天下所有的英文學習者都不需要這個東西」。這個觀念的出發點顯然是有很大漏洞的。

以母語是英文的外國人或ABC來說,他們因為生活在講英文的環境裡,所以可以自然而然地學會。這道理就像老一輩的人或是在台灣的很多外籍人士沒學注音符號也一樣可以講中文。但不可否認的,他們由於沒有發音工具的輔助,只能依賴聽別人講來糾正自己,若碰到不認識的字,在沒有人教他們怎麼唸或聽過別人唸的情形下,完全沒辦法自己知道要怎麼唸。但是會注音或漢語拚音的人,即使碰到不會的字也可以看發音符號就知道怎麼唸。英文雖然可以從單字的組成字母大約知道它「可能」怎麼唸,但例外的情況太多,牽涉到的細則也太多。四個字母以上的字若只用最基本的「自然發音」規則(也就是26個字母及一些基本組合如ch, sh分別代表哪些音)去唸,錯誤的機率相當高。

台灣是近十年才開始在小學裡正式加入英文課程。目前二十歲以上的成人,很多人都是在進國中時才學英文。為什麼台灣的政府決定在國中時讓大家學KK音標?因為大家開始學英文時已經十二三歲,真正能花大量時間好好學英文也不過就是國中三年、了不起再加高中三年總共六年的時間。在這樣的情況下,勢必得採取效率高的方法。我們在那個階段沒有純英語的環境讓大家像小孩子一樣「潛移默化」地學英文,而在所有學英文的發音符號系統中,KK音標算是符號較單純好學的一套系統( IPADJ音標都比KK音標複雜,比如只是用在同樣的符號旁打點或畫線來表示不同的發音,IPA的符號數量更是KK的兩三倍)KK音標其實就是英文的注音符號。會了以後,遇到不會的字,只要查到它的音標後就可以唸出來,準確度有95%以上。有些人會詬病它不準確的地方,其實那並不是KK音標的錯,而是發音不標準卻又提供那些字的音標的人(如字典編寫者)的錯。KK音標由於在國際上的使用遠不如IPA普及,很多大家在台灣發行的字典上查到的音標其實都是台灣人自己標上去的,因為發明這套符號的人不可能把世上所有的英文字都先用這套系統標一遍,那是相當浩大的工程,而發明這套符號的兩位學者只是提出方法和理論。IPA因為在國際上使用普及,大家會有很多互相比較和糾正的機會,數十年下來自然已建立相當高的正確度。但IPA是針對世界上大部份的主流語言去歸納的,所以它整套的符號數量比KK音標多很多,用IPA學英文的話太麻煩了。

當我們要學一種樂器時,首先要先學會每個音符代表的音,及如何用該種樂器去彈奏出那些聲音,然後是一串音符的組合,再來是整段樂曲。但若是看不懂樂譜和音符,大部份的人都沒有辦法在聽別人演奏過一遍樂曲之後,完全憑記憶把它完整地再演奏一遍。如果你看得懂樂譜,又知道如何演奏出那些音符,這件事會變得容易許多。學任何一套發音符號的用處也是如此。有了符號的輔助,你可以用它們去把一個生字自己唸出來。當你聽到人家唸一個字時,當下也可以很快地用符號把裡面的音標註下來,之後才可以不用靠死記而把它再次正確地唸出來。因此KK音標是學英文時很好用的工具。如果你在學英文單字時沒有任何依據,只靠老師或電腦教你唸幾遍,試問在死記的情況下你能記住多少字的發音呢?你又怎麼知道自己事後唸的是否正確呢?

為什麼有些不是以英文為母語的人也能不用音標就把英文學好?這有幾個可能的原因。第一,這些人一定是多少懂得自然發音的概念的,然後再經過大量的接觸英文,聽別人唸,耳朵夠靈敏,記憶力夠好,的確有可能做到。但這樣的人在碰到完全陌生的字時還是無法確實知道自己唸得對不對。自己也還是有可能有些發音上的盲點而不自知。比如無法確實知道penpanpain這三個字有多麼明顯地不同。但是當你確實知道它們對應的音標是不同的三個,也知道那三個音標正確的發音是什麼,你就不會再搞不清楚了。第二,很多人對自己的英文程度是「自我感覺良好」,從來沒經過客觀的檢驗(如真正參加英文口說考試,或是問一個會跟你說實話的老外你的發音到底有哪些問題)。一般老外如果大致知道你在講什麼,不會特意打斷你或告訴你你哪個字發音不對,於是大家就可能以為自己發音沒什麼問題。但我想很多人其實是不知道pen, pan, pain三個字的發音到底有多麼不同的。

KK是一套很好用的工具,但很多人對它缺乏正確的認知而把英文學不好怪在它頭上。很多人學過KK音標但發音一樣不是很好,這有可能是因為在你一開始學的時候,你的老師自己就發音不正確,或是沒有辦法明確告訴你幾個很像的音到底哪裡不一樣。再來,台灣的字典和課本上的音標常常就是由一群自己發音也沒有很好的學者和編輯去標註的。他們只能用聽到的音或自己如何唸一個字去揣摩,因為這些東西根本沒地方可以查,所以錯誤的機率很高。像是restaurant這個字實際的唸法完全不是一般查KK音標時所寫的 [ˋrɛstərənt]。但所有有KK音標的字典和書籍都是互相抄襲,以訛傳訛,大家也沒打開耳朵好好去聽人家老外到底是怎麼唸這個字的,結果就一路錯下去。事實上,這個字若照標準美式發音用KK音標去標,應該是[ˋrɛstrɑnt] 才對。因此大家學了KK音標之後,還是必須參照老外真正的唸法,才不會學到錯誤的發音。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的KK音標班要有外籍老師的原因。我們用有純正美式發音的老師來指導糾正大家,彌補台灣錯誤的KK音標不足之處。當你把KK音標學對了、學好學熟了,其實它真的是非常好用的工具。坊間的KK音標課多半由自己發音也可能有問題的台灣本土教師來教學,而且多半是囫圇吞棗式的快速帶過,不會清楚地告訴各位每個音的嘴型和舌頭位置,也不可能由擁有純正美式發音的外籍老師一對一地個別指導糾正。想學好英文發音的人,千萬不要錯過這麼實用的課程!

Sean 這個英文名字到底怎麼唸?

2012/09/29 05:28
Sammy 老師
分類: 發音

今天 TVBS 新聞正好才剛講到韓國觀光客嫌台灣人英文不好

還找了一堆人訪問, 似乎想證明其實大家英文沒那麼差

結果, 在講到另一則新聞時, 旁白的主播馬上就出包

居然把 Sean 這個很常見的英文名唸成 seen 的發音 [sin]

當場令人傻眼......

(該則新聞是在說昔日知名藝人姚煒的富商老公反對同性戀女兒的戀情

而且還出很多錢要徵女婿, 而他女兒目前這位男性打扮的 朋友, 用的是男生的英文名 Sean)

我一直覺得很奇怪的是, 很多人在學英文時都不求甚解

平常耳朵也都不打開, 好好去聽聽老外怎麼唸一些單字或名字

Sean 根本就是個很常見的英文名字

有看過英文的教材, 電影, 影集的人一定都曾經碰到過

但很多人似乎都沒去注意老外到底怎麼唸這個名字

而常常從中文的譯音 西恩去唸 (新聞的旁白者可能就是吧...)

還有很多人會把它唸成類似 的發音, 但這根本是亂唸

現在告訴大家, Sean 這個名字要唸 [ ʃ ɔ n ]

中間的母音是那個半圓的 [ ɔ ]

office, coffee “o” 發音一樣

嘴巴要上下打開呈直的橢圓形

前面是 sh 的捲舌音, 似中文的

所以它比較像中文的 而不是

Sean 這個名字是從大家熟悉的 John 而來的

早先是愛爾蘭男性的名字 (現在還是有很多愛爾蘭男生會叫這個名字)

其他拚法還有 Shawn, Shaun

法國男生的名字寫 Jean 的也是要這樣唸, 而不是唸作英文中女生名字的 Jean

不過 TVBS 的新聞主播秀她們的菜英文也不只這一次了

她們應該也都是不錯的大學畢業的, 但真的常連很簡單的英文單字都唸錯

在我們不服氣英文被韓國人笑的同時

自己真的也要捫心自問: 我平常有沒有注意在聽老外怎麼唸一些字? 怎麼表達這樣的意思?

語言的東西只靠做學校裡的選擇題是沒有用的

很多自以為程度在中級以上的人, 來接受程度測試後都發現自己其實只有初級程度

文法道理都懂, 但自己要用時卻沒辦法以正確的文法寫出或講出一個句子

語言就是生活, 光紙上談兵而不會實際運用是錯誤的方法

我之前在講英文名字那篇裡也提過, 英文名字常見的就是那些

只要平常看電影, 影集時多注意一下老外怎麼唸

就可以避免很多丟人現眼的狀況

把人家一個很常見很簡單的名字都唸錯, 除了丟臉也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關於英文連音的迷思

2012/09/21 06:51
Sammy 老師
分類: 發音

很多人會把英文聽力不好怪罪於是聽不懂連音的關係

也有些並不真正了解語言學習的老師或補習班會把這個當作一個教學重點或賣點

就我自己的實例來說, 我根本從來沒有特別去學連音

但聽力也一樣很好

(我也從來沒去背過什麼字根字首, 但我也一樣認識很多很難的單字

不過這個留到以後再說)

因為事實上, 所謂 連音其實就只是講話講快了, 字自然就 在一起的現象

但各種字有無限多種可能的連法. 真要學是學不完的

有些老師會了顯示自己與眾不同, 會告訴學生若不會連音會聽不懂老外講話

把這個當作一項特殊技能

我認為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每次有學生問到這個問題, 我會舉中文裡的 醬子為例

我們都知道講話時說的 醬子”, 事實上應該是 這樣子

這就是一種中文的連音, 也是因為講話快了所致

但今天若有一個中文老師告訴你說, 要是你不學會像 醬子這種連音

你就會聽不懂中文

各位覺得呢? 真的是 醬子的嗎?

大家不知道的是, 其實聽力要好不是那麼單純的事

它其實牽涉到你自己的發音是否正確, 甚至文法是否夠好

連音這東西必須要知道它的存在, 了解它是怎麼形成的

但是不用把它當作一個要刻意去鑽研的東西

因為它是在你每個音都確實發出時, 很自然產生的現象

像是 I like it

若你有確實唸出 like 最後的 /k/

那麼當你講快時, 那個 /k/ 自動就會和下一個字 it 連起來

於是變成 I lie kit 這樣的組合

很多人英文聽力不好, 會以為是聽不懂連音的關係, 事實上並不是

最大的原因是因為你不習慣老外講話的速度

還有可能是無法從講話情境中去推敲或預測他在講的應該是什麼

及利用文法概念去排除不可能的組合

比如你若把他講 I like it 聽起來像 I lie kit

I lie kit 根本是不可能也不合理的組合

這時你就該想, “, 那會不會那個 k 是要跟著前面的字的?”

再配合當時講這句話的情境, 應該就可以馬上懂了

語言是生活, 它很少可以從人互動的狀態中完全抽離

當我們在聽一個人家講出來的東西時, 一定都是有某個情境或脈絡可循的

如果你的反應不夠快, 那其實也是因為你平常聽的不夠多的關係

但是聽力不好除了聽得不夠多, 真的和你的發音, 文法, 字彙能力等都有關係

在我們的聽說讀寫班裡, 從初級開始就有大量的聽力訓練

除了上課時和外師一對一互動外, 課堂上和回家作業裡也有大量的聽力練習

每次上課一開始的小考, 就是要大家去聽外師講的單字和句子, 並寫下它們的英文和中文意思

如果是從初級一開始就跟著上的同學, 經過一兩個月後的成果, 和從中間插班的人就有很明顯的差異

經過訓練的同學, 因為已經習慣聽老外講話

即使有時我們造出來考聽力的句子是一般生活中不太可能出現的句子

(像是 The cruel factory owner didn’t give the workers any food for lunch.)

大部份同學居然也可以正確地寫出它的英文和中文

但插班進來, 沒有受過之前訓練的同學, 往往會連很簡單的句子都無法完整正確地寫出

外師講的句子裡一定是有連音的

但我們上課並沒有特地教過連音

同學怎麼有辦法聽得懂?

我們的教學實例就是我前面所說的觀念最好的印證

台灣的羅馬拚音系統—通用拚音和漢語拚音

2010/10/19 06:14
Sammy 老師
分類: 發音

把中文字用英文字母拚出讀音, 羅馬拚音” romanization [͵romənaɪˋzeʃən]

比如可以告訴老外: The romanization for “hope” in Chinese is “xi-wang.”

大家一定都知道台灣拚音方式的亂象

同一條路或城市的名字常有好幾種拚法

最早我們用的是一套叫 WG (the Wade-Giles system) 的拚音系統

後來又改用所謂的 通用拚音系統

近幾年又有些地方跟著大陸用 漢語拚音系統

WG 和通用拚音可以去這個網址對照:

http://www.boca.gov.tw/ct.asp?xitem=1608&ctnode=193

漢語拚音則可以去這個網址:

http://dict.revised.moe.edu.tw/htm/fulu/sound.htm

早期 北京這個地名用的是 WG 系統, 拚成 Peiking

國外媒體不知怎地把它拚成 Peking ( [ pi kɪŋ ]

現在雖然北京都用漢語拚音的 Beijing

但像 北京烤鴨還是叫 Peking duck

如果跟老外說 Beijing duck 他們可能反而不知道是什麼了

WG 系統裡, 有聲和無聲的子音都是用同一個英文字母代表

就都拚成 pei

有時為了區別兩者, 會看到在有聲的那個後面打上一撇

所以 就會寫成 p’ei

但是 WG 裡面有些拚法實在太奇怪, 老外若用英文字母的發音根本唸不出來

比如 會拚成 hsin

hs 這種音若沒人教根本無從得知到底該怎麼唸

拚成 hsieh 也很奇怪, 尤其是最後那個氣音的 h 也讓人摸不著頭腦

注音裡的 ㄖ 更怪, WG 裡把它拚成 jih

老外若真的用英文發音規則會把它唸成 gee [dʒi]

可是到現在 輔仁大學還是拚作 Fu-Jen University

一般老外若看到都會唸成 [fu dʒɛn ]

像我住的新店, 以前是拚作 Hsintien

通用拚音要拚作 Sindian (唸起來好像台灣國語......)

漢語拚音則要拚作 Xindian

(這也是捷運裡的拚法, 因為馬總統在當台北市長時決定台北市要用漢語拚音)

所以台灣的地名和地址, 最少也有三種拚法

大家說我們的郵差厲不厲害?! 人家國外來的信不管用哪一種都找得到耶! 掌聲鼓勵!

不過這當然苦了在台灣看不懂中文的老外

有時真的很佩服他們是怎麼找地址或坐公車的......

讓事情更複雜的是, 有些地名或路名居然是用方言發音來拚的

這個情況在香港和新加坡也有

他們都用廣東話的發音去拚中文字

比如 這個姓氏, 我們和大陸都拚作 Lin

但香港姓 的卻拚作 Lam

在香港則成了 Leung

老外根本不會知道 Lin, Lam 其實是同一個姓或字

台灣也有這種方言拚音

像我的母校淡江大學就拚作 Tamkang

以前 淡水也是拚作 Tamsui

大概是閩南語或福州話的發音吧

我個人是覺得其實漢語拚音的音唸出來是比較準的

但它的缺點是, 老外必須先知道它裡面的一些規則

像它用 Q 來發中文裡的 ㄑ 這個音

所以 qi

但老外哪會知道這個? 他們看到英文的 qi 很可能會發成 ki

還有注音的 ㄒ 在漢語裡是用 x

所以 西會拚作 xi

但用英文發音規則來唸的話, xi 應該是唸 zi 才對

雖然如此, 也是沒辦法的事, 因為中文裡有些音在英文裡根本是沒有的

也只能找最接近的了

現在台灣一般護照名字或地名拚音是用通用拚音比較多

但用漢語拚音的人也在增加中

基本上只要你自己的名字統一用同一個拚法就行了

, 中文羅馬化的難度真是比兩岸統一還要高呀~

英式發音與美式發音比較

2010/07/23 12:39
Sammy 老師
分類: 發音

台灣有很多人一聽到英式口音就會怕

無法克服心理障礙, 而認為自己一定聽不懂

事實上英式發音和美式發音同出一源, 兩者都是 英文

差異度就像台灣的國語和北京腔的國語一樣

除了某些詞彙可能兩地不同, 就發音而言是不可能太不一樣的

英國人和美國人在講話時, 一般也都彼此聽得懂

唯一比較難懂的口音, 是英國鄉下的口音, 或道地的愛爾蘭或蘇格蘭口音

但台灣碰到這些人的機率不高

所有的英文考試或新聞播報所用的英式口音都是 倫敦腔

真的不會和美式有太大的差別

大家只要掌握幾個母音的差異即可

(不過對 K K 不熟的人看這個容易搞錯或還是不懂, 這我就愛莫能助了

你可以先去我的網站 www.teachersammy.com

進入右邊 個別正音班的資料夾裡, 去下載或直接在線上聆聽音檔

若需文字檔配合可寫電郵至 .(JavaScript must be enabled to view this email address) .(JavaScript must be enabled to view this email address) 索取

先學會看 K K 再說, 其實它真的是很好用的東西)

以下就為大家一一說明 (有上過我多益課的同學應該就有聽過囉...)

1. 美式口音裡的 [æ], , 在英式口音裡會類似 [ɑ]

所以 cat [kæt] 聽起來會像 [kɑt]

2. 美式口音裡的 [ɑ], , 在英式口音裡會類似 [ɔ]

所以 hot [hɑt] 聽起來會像 [hɔt]

3. 美式口音裡的 [ɔ], 在英式口音裡會類似 [oU] (音標 [o] 和短音 [ U ])

所以 dog [dɔg] 聽起來會像 [doUg]

4. 美式口音裡的捲舌音 [ɝ] [ɚ], 在英式口音裡會變成不太捲, 類似 [ə]

所以 sister [ˋsɪstɚ] 聽起來會像 [ˋsɪstə]

最後, 加拿大的口音 和美國幾乎是一樣的

只有在 [aU] 這個音時會變成像 [ɔU]

所以 about [əˋbaut] 聽起來會像 [əˋbɔUt]

澳洲口音 大致上和英國口音一樣

但他們的 捲舌音會比較捲 一點

[æ] 的音 也比較像美式, 只是 嘴巴沒有那麼大

[e] 這個長母音會變得像 [aɪ]

所以 face [fes] 聽起來會像 [faɪs]

最大的差別是在 [aɪ] 這個音

澳洲口音 會變成 [ɔaɪ]

所以 fly [flaɪ] 聽起來會像 [flɔaɪ]

自然發音還是KK音標?

2009/09/23 01:53
Sammy 老師
分類: 發音

在十多年的英文教學生涯中,我教過自然發音法,也教過 KK 音標

常有學生問,到底對初學者來說,哪一種比較好呢?

所謂的「學者」似乎有不同的意見

但就我的「實戰經驗」,我認為要看學習者的年齡而定

自然發音法是先教二十六個字母分別代表的常見發音,然後加以組合產生單字

好處是要記的東西比較少

但最大的缺點是只適用於三或四個字母的單字

單字越長,自然發音法的準確度越低,因為例外情況實在太多

但是因為它比較簡單好學,所以比較適合小朋友,可以在學字母時順便學起來

反正初學的小朋友也不會用到太長或太難的單字,還不就是狗呀貓呀那些的,哈

在講英語的國家的小朋友的確都是從自然發音法學起

而他們之所以在日後能克服自然發音法準確度低的原因

是因為他們的生活中處處有英文

小時候認識的字雖然不多,但是常常會聽到

當他們長大後看到一個很長的單字時

也許第一次試著自己用自然發音法的規則唸出來並不是完全正確的

但只要把這個字正確地唸一次給他們聽

他們就能把這個字和以前聽過的印象結合在一起

下一次他們就知道原來那個字就是他們以前聽過的那個,就不會再唸錯了

比如說 busy 這個字的 u 是不符合自然發音的規則的

但小朋友在認識這個字前,應該就在生活中聽過這個字

所以第一次看到寫成文字的 busy 時,也許會把 u 唸成像 bus but 中的那一個

但只要糾正他們一次,告訴他們正確的唸法,小朋友就會恍然大悟

下次他們再看到 busy 時,應該就不會再唸錯了

所以自然發音法比較適合小朋友,尤其是生活在說英語的環境中的小朋友

因為生活中隨時有機會讓他們從錯誤中摸索出自然發音法數不清的例外規則

KK 音標對於小朋友來說比較困難,因為要記的符號太多了

且很多純粹是表音的符號,不是正常的文字,就像我們的注音符號一樣

再者有重音的問題,對抽象理解力還不是那麼高的兒童來說,確實挺難學的

KK 音標最大的好處是準確度非常高

一但你學會了所有符號的正確唸法和重音的位置後

唸對的機率幾乎是百分之百

當你有了一點英文程度,開始會查字典的時候

看到一個單字的音標就可以把它正確地唸出來了

就像我們看到一個不認識的中文字也可以藉由注音符號把它正確地唸出來一樣

〈當然前提是你的注音符號的發音也是正確的哦〉

對成人來說,與其學自然發音再去慢慢摸索

我倒覺得不如直接從 KK 音標學起比較實際

一開始也許要記的東西比較多

但以後的受用無窮,特別是在查字典和學新單字的時候

只要有音標,不用別人唸給你聽,你也能正確地把它唸出來

老師上課教新單字時要記一個字的發音也比較方便

只要標出重音和特殊的母音就好,回家後還是能自己唸出來

當然成人如果能也懂一些基本的自然發音規則也好

但其實只要看的英文單字多了,其實自然而然就會發現許多字共通的規則了

像是 C 常發 /k/ 的音,或是 a 常發「蝴蝶音」等等

畢竟自然發音法本來就是先有英文單字再整理出來的規則

而不是先有這些規則才去造字的呀!

這對您有用嗎?
告訴您的朋友!
搜尋
按日期搜尋
March 2023
S M T W T F S
26 27 2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
訂閱最新文章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