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y the bills 我們一般的理解是「付帳單」
但如果在一部電影中,有人問男主角平時晚上都做些什麼
結果他說:Watching TV, paying the bills, …
你一定會覺得奇怪,為什麼 paying the bills 可以是晚上做的活動?
這件事不是到便利超商去做就好了嗎?根本不用花什麼時間啊?
說到這個就要講到美國文化了
美國雖然在某些方面很先進,但某些方面又保守得不得了
比如很多人的薪水還是每周發支票
度量衡方面還是堅持用英制(英呎、英吋而不是公尺、公分) (連英國都已不用英制了)
也包含了付帳單這件事
美國雖然國土遼闊,可是「付帳單」這件事居然大多數都是寄支票!
支票是要一張張寫的,寫好了還要裝進(回郵)信封
所以家裡林林總總的服務加起來就要寫很多張支票,裝很多信封
比較節儉的家庭還會順便算一下帳
也難怪很花時間,是一種專門要挪出時間來做的「活動」了
住在台灣的我們在這方面是不是很幸運呢?
我們來造些句:
After dinner, I usually pay the bills, while my wife does the dishes.
(晚飯後,我通常寫支票付帳單,我太太洗碗。)
He ran out of checks when he was paying the bills.
(他在寫支票付帳單時支票用完了。)
My daughter watched me pay the bills.
(我女兒看著我寫支票付帳單。)
在看美劇時很常聽到 charter school 這個說法
到底什麼叫 charter school?
charter 在這裡是「規章、憑證」的意思
但 charter school 反而是領政府的補助款,但可以避開某些政府規定的學校
這種「特許學校」在美國是小學或中學
它們可以按照自己成立的宗旨而教學,但是仍要有一定成效
比如學生的成績一定要達到標準,一定要具備基本知識等
這種學校通常比起公立學校較為小型
但比較受到有特殊要求/需求的家長歡迎
但是如果說是 chartered (注意字尾加了 ed ) 則是「特許的」
比如有所謂 chartered bank、chartered accountant
但另一個更常用的意思是「被包租的」
像 chartered plane / flight 就是我們說的「包機」
chartered bus 則是「包租巴士/公車」
像要校外教學通常會租用 chartered bus
這時 charter 也可當動詞用
我們來造些句:
The new charter school will focus on students’ computer skills.
(這所新的特許學校將會著重學生的電腦技巧。)
Lisa’s mother decided to send Lisa to a charter school for physically challenged children.
(莉莎的媽媽決定送她去一所專為肢障學童成立的特許學校。)
They chartered a bus to take them to the resort.
(他們包了一台巴士載他們去渡假飯店。)
這可不是「狗毛」的意思哦!
hair of the dog 本來應該是 hair of the dog that bit you
是個很難猜的片語
因為它字面上的意思是「咬你的那條狗的毛」
但其實是指有時為了解宿醉,會再喝下一些酒
再喝的酒就叫 hair of the dog (that bit you)
所以意思是「解宿醉的酒」
有一說是它源自古早的蘇格蘭人相信如果你被狗咬了
放幾根那隻狗的毛在傷口上,可以預防像是狂犬病這類不好的事發生
另一說是從前的人相信要治狂犬病
必須喝下一種裡面泡了幾根咬你的那隻狗的狗毛的藥水
(那也要抓得到才行吧……)
這個片語現在還是很常用,常常在電影電視上都會聽到
有時被簡化成只有 hair of the dog
我們來造些句:
I was seriously hung-over, so I had some hair of the dog.
(我嚴重宿醉,所以我又喝了些酒來解宿醉。)
Here. Have some hair of the dog. It usually works for me.
(來。再喝點酒解解宿醉。通常對我有效。)
A: Why are you drinking so early in the morning?
B: Hair of the dog.
(A: 你怎麼一大早就喝酒?
B: 為了解宿醉啊。)
在電影或影集中常會看到都市名的所有格加 finest
比如New York's finest, L.A.'s finest 等
我們知道 finest 是 fine 的最高級,在這裡是指「最好的」
這種說法是1845年由紐約市長所創
其實就是指紐約市的警察
表示他們是紐約最棒的(人)
後來陸續有其他城市用這樣的說法來指他們的警察部門
比如 L.A.'s finest 就是洛杉磯的警察部門
我們來造些句:
Ted is a proud member of New York's finest.
(泰德是紐約市警察大隊驕傲的一員。)
He joined Taipei's finest last year.
(他去年加入了台北市警察大隊。)
A city's "finest" refers to its police department.
(一個城市「最好的(人)」指的是它的警察部門。)
我們中文裡要告訴別人自己姓什麼時
常會用「木子李、弓長張、草頭黃」這樣的說法
其實在英文裡也有哦
當他們要拚一個字給別人聽時
如果寫法和一般的不同或想說得更清楚,就會用xxx with(out) a/an “___” 的說法
比如「莎拉」這個名字有Sara和Sarah這兩種拚法
如果是拚Sara的人就會說:My name is Sara without an “h.”
意思是「沒有H的Sara」
而拚成Sarah的人則會說:My name is Sarah with an “h.”
不過要注意在E, F, H, I, L, M, N, O, R, S, X這些字母前要用an而不是a
因為這些字母的第一個音是母音哦
還有在講中文姓氏時就要完整地拚出
因為同一個字在香港、中國、台灣、新加坡可能都有不同的拚法
外國人無法從讀音知道它怎麼拚
像「李」最好就要拚出是「L-I」還是「L-E-E」
相信最近大家都看到川普和蔡英文通電話的消息
話說川普之後在推特「推」了這樣一段話:
“Interesting how the U.S. sells Taiwan millions of military equipment but I should not accept a congratulatory call.”
結果有媒體把重點放在後面的 “I should not accept a congratulatory call” (我不應該接受恭賀的電話)
馬上就發稿說川普後悔接了蔡英文的電話
事實上這個句子要從前面看起
原本應該是 It is interesting how ……
所謂 interesting 是指後面整件事
也就是「美國賣給台灣上億的軍事裝備,而我卻不該接受恭賀的電話」這件事是很有趣的
在此「有趣的」是反諷,其實表示不認同
就像有時候在中文裡我們會說「還真是有趣啊~」來表達一點也不有趣
這是英文中婉轉地諷刺的方式
如果把 interesting 換成中文的「可笑」大家就懂了
所以真正的意思是「美國賣給台灣上億的軍事裝備,而我卻不該接受恭賀的電話,真是可笑」
川普並沒有後悔,而台灣媒體也趕快把這篇報導從網路上撤下來了
大家以後看這種句子可要小心啊
除了 Interesting how …… 還可以用 Funny how …… 這個說法
像是:
(It’s) Funny how we’re not allowed to use our cell phones at school, but the teacher’s phone went off during class.
(我們不准在學校用手機,可是老師的手機卻在上課時響了,真是可笑。)
(It’s) Interesting how the next check-out line always moves faster.
(隔壁的結帳隊伍總是前進得比較快,真是有趣啊……) (註:其實是無奈的用法)
台灣的教育常常是教了一堆用不到的東西,但是一些重要的基本常識反而被忽略了
最近很驚訝地發現很多人(包括英文還不錯或學了很久英文的人)居然不知道這件事,所以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個常識
我們一般聽到的中文版的名人名字,比如歐巴馬、愛因斯坦、貝多芬等
其實都是他們的姓氏,不是「名」哦
像歐巴馬的「名」是Barack,愛因斯坦是Albert,貝多芬是Ludwig
(所以貝多芬的媽媽不會說「貝多芬你給我過來!」
而是會叫他的「名」Ludwig (路維),或是生氣時會連名帶姓一起叫)
可是目前美國總統候選人之一的「希拉蕊」,或是歐巴馬的老婆「蜜雪兒」
她們的中文譯名則反而用的是「名」而不是「姓」
原因是因為她們的丈夫已經是名人,而她們又冠夫姓
所以如果也叫她們「歐巴馬」或「柯林頓」,人家會以為是在講她們的老公
可是像德國的女首相梅克爾或以前的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
因為她們的老公不是世界級的名人
所以用的還是她們的姓氏
即使現在,大部份歐美女性在婚後還是會冠夫姓的
因此已婚或離婚的女性名人的中文譯名往往是她們先生或前夫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