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形容詞要放名詞前面
但是別忘了,名詞也可以放在另一個名詞前面
所以在一個名詞的前面到底要放名詞還是形容詞
就要看它的意思而定了
以「美麗的秘訣」為例,要用 beautiful tips 還是 beauty tips?
注意前面的形容詞是要修飾後面的名詞
所以 beautiful tips 的意思會是用 beautiful (美麗的) 來指後面的 tips
是說 tips 是美麗的
可是我們說的「美麗的秘訣」並不是說秘訣是美麗的
而是「達成美麗的秘訣」
所以該用名詞修飾名詞 beauty tips 才對
另一例是 convenient store 和 convenience store
前者是用形容詞 convenient,意思是「方便的商店」
任何商店只要對你來說是方便的,都可以這麼叫它
比如你喜歡買鞋子,你家樓下就是一家鞋店
那這家鞋店對你來說就是一家「方便的商店」a convenient store
但是現代的「便利商店」是「提供便利性的商店」,一種特殊的商店型態
所以也一樣要用名詞加名詞的 convenience store
最近在台灣的雜誌上看到 narcissistic skincare 這樣的說法
它是要表達「自戀(者)的皮膚保養」
但卻錯用了 narcissistic [͵nɑrsɪˋsɪstɪk] (自戀的)這個形容詞
變成在說 skincare 是自戀的
這是不對的說法哦
因為narcissistic 只能用來講人或動物等活的東西
其實「自戀(者)的皮膚保養」應該要用 a narcissist’s skincare 才對
要用名詞 (narcissist [ˋnɑrsɪsɪst] 自戀者)的所有格
所以大家在中翻英時要多想一下現在到底是什麼意思
以免誤用了哦
為什麼a dream come true要用原型的come,而不是第三人稱用的comes或現在分詞coming?
比如:It’s like a dream come true. (這就像美夢成真。)
網路上有些人會說它是「慣用語」,記起來就對了
但其實它不是,如果可以加以理解的話會更好
come true這個片語可以當成主動的,比如My dream finally came true.
但它也可以當被動:It’s like a dream (that is) come true.
(come的過去分詞為come)
可是在像He made my dream come true. 的句子裡
它反而是因為make的關係而要用原型動詞(主動)
這又是make的特殊句型了
我們來造些句:
This is a story of a dream come true.
(這是一個美夢成真的故事。)
The beautiful island seems like a dream come true.
(這座美麗的島嶼似乎像是夢境成真。)
I am in English class. 和 I am in an English class. 有什麼不同?
我想很多人會突然被問倒了
不要小看冠詞這個東西
它們(a, an, the)雖然是最短的單字,感覺上也好像不是文法課的重點
一般人在學英文時很容易忽略它們
但它們往往會影響句子的真正意思,和造成整個句子在文法上正確與否
而且冠詞的問題看似簡單,但要掌握各種「眉眉角角」和各種特殊用法,是需要深厚實力的
就連很多英文不錯的人,也常栽在冠詞的使用上
所以我個人覺得冠詞反而是在學好英文時最難的東西之一
言歸正傳,這兩句話的差別其實就在一個 an 字,可是兩句的意思完全不同
首先,class 這個字除了有「課」的意思之外,也有「班級」的意思
(be) in class 指的是在上課中,表示正在從事課堂學習行為
因此 I am in English class. 是說我現在正在上英文課
此時class是當不可數名詞使用
但在 in a class 中,class很明顯地是可數名詞,此時指的就是「班級」
所以 I am in an English class. 是指我在一個學英文的班級/團體當中
表示我目前在學英文,但不是指此刻正好在上課
當別人打電話給你時,如果你正好在上課不方便講話
應該說 I am in class. / I am in xx class.
但如果有人問你下班後做些什麼事
那就應該說 I am in an English class. / I am in a cooking class.
表示你目前在學這種技能
當然也可以說 I am learning English. / I am learning how to cook.
順道一提,那 in the class 或 in the English class又是什麼意思呢?
此時class又是「班級」的意思了
指的是「在這/那個班級裡」/「在這/那個英文班裡」
還有必須搞清楚的是,class並沒有「教室」的意思,「教室」是classroom
所以除非英文課有自己專用的教室,而且你要表達的重點是在那樣的地點
否則不會說I am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這樣的句子
要表達「我在家」到底該說 “I am home.” 還是 “I am at home.”?
網路上瞎掰的人不少,有很多老師也回答不出這個問題
其實大家應該兩者都聽過和看過
這也不是口語用法和非口語用法的問題
而是一個單純的「詞類變化」的問題
英文有個巧妙之處,就是一個字有時具有不只一種詞性,可以讓人用不同詞性和文法結構去表達同一個意思
home 就是這樣的一個字
它可以是名詞「家」的意思
所以當我們說 I am at home. 時,就是把「家」當名詞用,因此前面要放介系詞at
可是 home 這個字也可以是地點副詞,意思是「在家」或「往家的方向」
所以當我們說 I am home. 時,就是把「家」當副詞用
因為它的意思已經是「在家」,當然就不用再加at
兩句的意思完全一樣,並不是因為口語上省略介系詞等等原因
也正因為home 當地點副詞有「往家的方向」的意思
所以「回家」才會直接說 go home
而不像其他地點都至少要加個介系詞to (例如go to work, go to school)
或甚至還要加冠詞 (例如go to the bank, go to a bookstore)
像這樣直接是副詞的表達地點的字還有upstairs(在/往樓上), downstairs(在/往樓下), downtown(在/往市中心/鬧區), nearby(在附近)等
所以在這些字前面加介系詞反而是錯的
比如是 I am going downtown. / I live downtown.
而不是 I am going to downtown. 或 I live in downtown.
(不過像downtown因為也具形容詞的詞性,因此也可說I live in the downtown area.)
要說My parents live upstairs. / There is a convenience store downstairs.
I am going upstairs. / Are you going downstairs?
而不能加on或to等介系詞
這些副詞也通常是要放句尾的
了解詞性有時對於文法的理解很有幫助
當大家想不通為何要這樣用時,查個字典看一下該字的詞性,可能會讓你恍然大悟,茅塞頓開
另外大家對「副詞」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狹隘的slowly, carefully這些修飾一般動詞的副詞
事實上副詞有很多種
像是 always, also, too, either, forward 這些字也是副詞
是很值得去了解和學習使用的一群字
像 Chinese, Taiwanese, Japanese 這些字在字典上有一個當作名詞的用法,指「…國人」
所以大家常會以為那就和一般名詞一樣
當我們在指某個人是「…國人」時就可以用像 I am a Chinese. / She is a Japanese. 這種講法
但這種用法是錯誤的
有些字典沒講清楚它們的用法,或是大家常沒注意到
那就是當這幾個結尾是 ese 或 ch、sh 的字被用來指那個國家的人時
通常只能當形容詞用,前面是不能加 a / an 的,也不能用複數
所以不能說:I am a Chinese. / She is a Japanese. / He is a French.
而要說:I am Chinese. / She is Japanese. / He is French.
也不能說:They are Japaneses/Frenches/Spanishes.
只能說:They are Japanese/French/Spanish (people).
此時它們的意思是形容詞「…國(籍)的」
除非我們在這些字後面加個表示身份或職業的名詞,才能在前面加 a
例如:I am a Chinese teacher. / She is a Japanese artist.
這些字只有在泛指該國所有的人時,意思才是「…國人」
而且前面一定要加定冠詞 the
比如:The Chinese are usually proud of their history and culture.
(中國人通常對他們的歷史和文化感到驕傲。)
The Japanese are famous for their attention to detail.
(日本人注重細節是出了名的。)
但大家必須知道的是,這種用法其實是文法裡用「the + 形容詞」泛指全體這樣的人的句型
就像用 the young 來泛指所有的年輕人
所以在以上例句中,Chinese 和 Japanese 其實仍是形容詞用法
只是 the Chinese / the Japanese 的意思指的是全體「中國人/日本人」
不過像美國人(American)、義大利人(Italian)、澳洲人(Australian)、德國人(German)、韓國人(Korean) 這些 an 結尾的字
則可以用形容詞,也可以用名詞來指該國的人
只是名詞用法通常只用在複數的情況
比如:They are American/Italian/Australian. (形容詞)
也可以說:They are Americans/Italians/Australians. (名詞複數)
但只有一個人的時候還是會用形容詞
比如:He is German. / She is Italian.
而不會說:He is a German. / She is an Italian.
這當中 American 算是個特例
即使在指一個人時還是常見到名詞用法
像是大家的確會聽到 I am / He is an American. 這樣的說法
但不能說 I am an Australian. 或 He is a Canadian.
頂多當形容詞,後面再加一個像 citizen(公民)或代表職業身份的名詞
比如:I am an Australian citizen. / He is a Canadian tourist(觀光客).
想向 Sammy 老師學好英文嗎?請到我們的官網首頁登記免費試聽或程度測試哦!www.teachersammy.com
有任何問題也歡迎大家在本網站註冊成為會員後留言!
英文中很多字有它固定的用法,不能隨便亂用
比如 enjoy 這個字後面的動詞要用動名詞(Ving)
但 want 這個字後面卻要接不定詞(to V)
有些動詞像是 like (喜歡) 後面兩種都可以接,而且意思一樣
有些動詞像是今天要講的 try 後面雖然兩種都可以接,但意思卻會不一樣
當 try 的後面接不定詞 to V 時
它的意思是嘗試要達到某種目的
假如用在未來式的句子,結果未知
比如:I’m going to try to fix the sink myself. (我將試著自己修理水槽。)
說話者的目標是要修好水槽,但會不會成功是未知數
要注意的是,當 try to V 的句型用在過去式的句子裡時,則是暗示了沒有成功
像是:I tried to fix the sink myself. 則是暗示了最後沒有修好
因為要是有修好就不會用「試著…」這樣的說法
而會直接說 I fixed the sink myself. 就好了
try Ving 的句型則是指試著用某種方法去達成目的
後面的 Ving 部份是所嘗試的方法
比如:
A: Have you reached Tom yet? (你聯絡上湯姆了嗎?)
B: I tried calling him on his cell phone, but it went straight to voice mail.
(我試過用手機聯絡他,但卻直接被轉到語音信箱。)
A: Maybe you should try sending him an e-mail. (也許你應該試試發電郵給他。)
如果沒有一開始的問句,也可以說 I tried to call him on his cell phone.
但說話者的重點會變成是要告訴對方這項嘗試的結果是失敗的
例二:A: The remote (control) isn’t working. (遙控器不能用了。)
B: Have you tried changing the batteries? (你試過更換電池了嗎?)
此時就不該說 Have you tried to change the batteries?
因為換電池並不是要達成的目標,而是一種方法
現在請各位來想想看以下句子應該用 to V 還是 Ving:
1. She tried _________ (kill) herself, but her roommate stopped her.
2. He tried ________ (kick) the vending machine to make it work, but it didn’t help.
3. I tried ________ (read) this boring book to help me fall asleep faster.
4. I tried ________ (read) this book, but it’s very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5. If you think you’re underpaid, you should try ________ (talk) to your boss about a raise.
Answers:
1. to kill 2. kicking 3. reading 4. to read 5. talking
想向 Sammy 老師學好英文嗎?請到我們的官網首頁登記免費試聽或程度測試哦!www.teachersammy.com
有任何問題也歡迎大家在本網站註冊成為會員後留言!
常見的形容詞句型是「主詞 + be動詞 + 形容詞」
比如:He is funny. / She is honest.
但有時我們會看到 He is (just) being funny. / She is (just) being honest. 這樣的句子
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主詞 + be動詞 + being + 形容詞」的句型是用來指某人只是在此刻或過去的某一刻是那樣子
注意主詞後的 be 動詞要視時態而用 am, are, is 或過去的 was, were
像是有時朋友如果心情不好而說了些儍話
我們就可以說:You are being silly.
意思是他/她只是此刻儍,並非常態 (如果是常態就會說 You are silly. 了)
假如你想搞笑而做了一件事或說了自以為好笑的話
別人卻摸不著頭腦而問你:What did you do/say that for?
你可以說:I was just being funny. 意思是你剛才只是想搞笑
在解釋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時,常會用到這樣的句型
比如你好心想幫別人,結果卻把事情搞砸了
就可以說:I was just being helpful. (我只是想幫忙而已)
有朋友或家人心情不好而講話較不客氣
可以說:She’s being cranky today. (她今天很易怒)
有人對你說了不禮貌的話或做了冒犯你的舉動
可以說:You are being rude! (你很沒禮貌!)
(意思是他此刻很沒禮貌。有別於說 You are rude. 指此人平常一向都沒禮貌)
有人正在鬧小孩子脾氣,可以對他說:You are being childish!
有人正在對你說謊,可以說:You are not being honest (with me).
或是有人今天行為異於平日,像是平常很活潑的小孩今天突然很怕生
就可以說:He is being shy today. / I don’t know why he is being shy today.
有別於 He is shy. (指他平常一向很害羞)
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不是任何形容詞都可以用在這個句型
一些常態性的形容詞,不可能瞬時改變的,比如形容外觀的 tall, thin, pretty等形容詞
就不能用在這個句型
因此不能說出像 He is being tall. 或 I was being young. 這種句子
現在請大家想想看以下這些情況要如何運用這個句型來說出正確的句子:
1. 有人正在做出不理性的事或說出不理性的話。你要對他說?(reasonable)
2. 你認為對方昨天在處理某件事時不公平。你要對他說?(fair)
3. 你想知道對方此刻說的話是在開玩笑還是認真的。你要問他?(funny)
4. 別人問你昨天為何會做出那樣的蠢事。你可以說?(stupid)
5. 同事甲和乙並不熟,甲卻大方幫乙付了飲料錢。當乙向你質疑甲為何這麼做,懷疑甲是否別有用心時,你可對乙說?(generous)
解答:
1. You are not being reasonable. / You are being unreasonable.
2. You were not being fair.
3. Are you being funny?
4. I was being stupid.
5. He/She was (just) being generous.
英文程度在中上的人應該知道 punish 這個字是 ”懲罰” 的意思
很多人也知道 by Ving 是 ”藉由 ... (方式/行為)” 的意思
現在請大家看看以下這個句子出了什麼問題:
The teacher punished her students by running around the school.
寫這個句子的人顯然是要表達 ”老師處罰學生跑步” 這樣的基本意思
但是各位看出這個英文句子的錯誤了嗎?
如果把這個意思寫成上面那句英文
那麼意思會變成: 這名老師以(自己)跑步的方式來處罰她的學生
也就是說是老師去跑步來做為對學生的懲罰
( 這種懲罰可能會讓學生很開心吧.......)
這是很多人常犯的一個錯, 原因是沒有把句子想得很透徹, 中間少了一截
清楚地說, 這個句子應該是 ”老師以要學生們跑步的方式來處罰他們”
所以正確的說法應該是: The teacher punished her students by having them run around the school.
在這個句子裡必須用到使役動詞 have + 受詞 + 原形動詞的句型
來表示 ” 叫 / 命令 某人去做某事”
大家再想想, 如果改成 ”校長處罰這些學生去掃廁所” 怎麼說呢?
答案是: The principal punished the students by having them clean the restroom(s).
千萬不要說或寫成: The principal punished the students by cleaning the restroom(s).
不然就變成是校長自己去掃廁所來當作處罰學生的方式囉...... (應該沒有這麼 ”熱血” 的校長吧......)
這裡要講的是英文中形容詞子句的限定和非限定子句
聽起來好像很深奧, 其實並不難懂
所謂 ”限定子句” (restrictive clauses) 意思是說子句裡的資訊有絕對的必要性
若是沒有這個子句的補充說明, 會讓語意不清
這種形容詞子句在關係代名詞前是不能加逗點的
比如: I don’t know the woman who is talking to Ann. (我不認識在跟 Ann 說話的那個女人)
這句話的形容詞子句是 who is talking to Ann (在跟 Ann 說話的那個人)
如果少了這個子句的說明, 這句話就只剩下 I don’t know the woman.
在沒有前文的情況下, 會讓人一頭霧水, 不知道你在講的是哪個女人
因此這個句子要靠形容詞子句來說清楚這個女人是誰
這種含有必要性資訊的子句就叫限定子句
反過來說, 如果一個形容詞子句裡的資訊對於理解上並沒有絕對必要性, 只是順道一提的
也就是說它要修飾的名詞已經很明確的時候, 這個子句就叫 ”非限定子句” (non-restrictive clauses)
比如: We visited Taipei 101, which was the tallest building in the world at the time.
(我們去參觀了台北101大樓, 它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大樓.)
由於主要子句 We visited Taipei 101. 已經是一個很明確而意思也完整清楚的句子
後面的形容詞子句只是順便告訴人家一個關於 101 的額外資訊
(如果對方缺乏常識, 不知道台北101是什麼, 在文法上並不關說話者的事, 它是一個明確的專有名詞)
這種子句就叫 ”非限定子句”, 意思是說子句的作用並不是要給所修飾的名詞一個必要的說明
非限定子句在關係代名詞前面和子句結束的地方都要加逗點, 而且它的關係代名詞就絕對不能省略
它的 which, who, whom 也不能用 that 取代
形容詞子句要修飾的名詞如果是專有名詞 (人名地名), 或是家人稱謂, 就得用非限定子句
因為這些都是很明確的東西
像是: My mom, who loves George Clooney, has the entire DVD collection of E.R.
(我媽超愛喬治克魯尼, 她有 ”急診室的春天” 的全套 DVD)
這個句子其實重點就只是 My mom has the entire DVD collection of E.R.
子句的部份只是額外補充說明, 就算拿掉也不影響主要子句要表達的意思
所以叫 ”非限定子句”
如果有前文的說明, 或是在一個很清楚的狀況下
非限定子句也會用來修飾 ”定冠詞 the + 名詞” 的普通名詞
比如談一本書, 假如在這個句子之前已經有說過這本書是什麼書
也可以用非限定子句
比如: My favorite writer just published a new novel. The book, which has over 500 pages, is already
a best-seller on Amazon.
這裡面的非限定子句 which has over 500 pages 也是順道一提的資訊, 可有可無
以下這兩個句子, 一個是限定用法, 一個是非限定用法, 適用的情況就不一樣:
The dog that is running in our yard belongs to our neighbor Mr. King.
(表示聽話者若沒有子句的補充解釋, 會不知道是在講哪隻狗)
The dog, which is running in our yard, belongs to our neighbor Mr. King.
(表示聽話者已經知道在談的是哪隻狗)
大家若有看到形容詞子句卻不明白它為何要用限定或非限定用法, 或有其他相關問題
歡迎以 ”回應” 方式或在留言板提問 (張貼時請不要隱藏問題)
英文裡, 括號的作用是用來說明前面的東西或接續句子
比如: We spent NT$3,000 (about 100 U.S. dollars).
He left (after talking with me).
括號在句子中間時, 和前後的字都要空一格, 但和括號裡的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字之間不空格
例: We spent NT$3,000 (about 100 U.S. dollars) on dinner.
另外, 只有在括號裡的東西是完整句子時, 句點才放在括號裡面, 否則要放在外面
例: We spent NT$3,000 (about 100 U.S. dollars).
We spent NT$3,000. (I think that’s about 100 U.S. dollars.)
引號的使用上, 有一點要切記的, 就是逗點和句點永遠在引號裡面
例: She said, “We spent NT$3,000.”
引號裡的第一個字, 如果是前面句子的一部份, 則不用大寫. 如果是獨立的則要大寫
例: She said, “Yes.”
She used the word “asshole.”
但是分號, 冒號, 問號, 驚嘆號則放在引號外面, 除非它們是被引用的句子的一部份
例: She said, “Are you OK?”
Can you believe she used the word “asshole”?
如果引號裡又要再用引號時, 第二次的引號用一撇的而不是兩撇的
例: She asked, “Did Tom say, ‘I didn’t do it’?”
國內外有很多的出版品都有標點符號的誤用現象
在內行人的眼中, 這些可以作為出版社或編輯水準的指標
(台灣大部份出版品連中文標點都用得不對, 英文的就更別說了
老外對標點的使用也要視教育程度和專業訓練而定
道理就像在台灣路上隨便抓一個人, 未必能說得出標點的正確使用原則
但專業的編輯就應該要懂這些
要發表學術論文或撰寫正式英文文件也該懂這些)
現在告訴大家的是學院派正確的用法
各位可以參考: http://www.grammarbook.com/punctuation/quotes.asp
http://www.mta.ca/music/academics/guides/styleguide/quotation.html
對標點有疑問時, 可去英文 google 用 punctuation 這個字加上你有疑問的標點名稱 (見本文圖片)
但請不要看 Yahoo! Answers 那些一般人隨便亂回答的答案
去專門教文法或一些大學網站找答案, 才會是正確的
(看完後麻煩幫我按一下圖片上方的臉書標誌, 讓更多人可以學到哦~
也可以到我的臉書粉絲專頁去幫我按一下 ”讚”, 謝謝! )